工業和信息化部今日舉行“發揮國家高新區作用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吳家喜,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宇蕾,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燮出席發布會,介紹今年以來國家高新區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本次發布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副主任蔡丹主持。
蔡丹: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發揮國家高新區作用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聞發布會。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國家高新區等園區發揮著重要載體和引擎作用。根據今年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部署,已將科技部組織擬定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規劃和政策,指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科技園區建設,指導科技服務業、技術市場、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等職責劃入我部。
今天,我們邀請到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吳家喜先生,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先生,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宇蕾女士,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燮女士,請他們為大家介紹今年以來國家高新區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的提問。我是本場發布會的主持人,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蔡丹。
下面,首先請吳家喜副司長作介紹。
吳家喜:各位媒體朋友,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截至2023年11月,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78家,依托66家國家高新區建設了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自創區”)。國家高新區設立3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成為我國重要創新策源地、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高成長企業和高端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為我國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部署要求,科技部指導國家高新區和自創區等科技園區建設的職能已劃轉至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對更好發揮高新區等各類園區的重要載體和引擎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做好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近年來,國家高新區不斷深化改革探索,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對接,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為新時期高水平推進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發揮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作用,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2022年,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達到17.3萬億元,創造了全國14.3%的GDP,貢獻了全國13.6%的稅收。2023年1—9月,園區生產總值(GDP)達到12.3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11%。二是培育壯大高科技產業集群,成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基石。中關村新一代信息技術、武漢東湖光電子、張江集成電路產業的規模分別占到了全國的17%、50%和35%。支撐建設了38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術企業、2/3的科創板上市企業。三是強化創新策源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成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支撐。從基地平臺看,國家高新區聚集了近80%的全國重點實驗室、70%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78%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從研發投入看,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超萬億元,占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近一半。從成果產出看,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發明專利占全國接近一半;智能機器人、衛星導航等一批引領性原創成果在高新區加速產業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等均誕生在高新區。四是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成為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主要陣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全國1/4的國家高新區。東部地區地級市國家高新區覆蓋率已達71%,中部地區地級市覆蓋率已達59%。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堅持繼承鞏固、創新發展,始終秉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進一步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高新”力量。
人民日報記者:我們注意到,前段時間,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民經濟發展持續恢復向好。請簡要介紹下國家高新區前三季度的整體發展情況。
吳家喜:謝謝您的提問。今年以來,國家高新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大項目投資建設力度,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高新”動力,178家國家高新區前三季度發展總體向好。
一是經濟發展量質齊升,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前三季度,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GDP)達到12.3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11%,占全國比重為13.50%;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7.16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21%,占全國比重為20.24%,第二產業貢獻率為58.10%,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第三產業增加值4.9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0%,占全國比重為9.80%,占比較上半年提升0.2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37.66萬億元,同比增長4.22%,實現利潤總額3.32萬億元,經濟運行持續企穩。
二是工業生產穩步回升,實體經濟壓艙石作用顯著。國家高新區工業經濟整體頂住下行壓力,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前三季度,國家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3.49萬億元,同比增長2.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1.02%,連續四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企穩回升態勢明顯。前三季度,東部70家國家高新區、中部49家國家高新區工業生產恢復較好,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13.14萬億元、5.5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8%、3.74%;西部43家國家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92萬億元,同比增長0.52%;東北16家國家高新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35.17億元,同比增長14.72%。
三是市場主體大幅增長,重大產業項目加速落地。國家高新區不斷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市場主體培育取得顯著成效。前三季度,國家高新區新注冊企業57.63萬家,占全國新注冊企業的22%,同比增長18.59%,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96%。同時,各國家高新區加大產業項目投資建設力度,新能源、光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一批重大項目加快落地。謝謝。
央廣中國之聲記者:近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備受媒體和產業界關注。下一步國家高新區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特色,率先打造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李有平:謝謝您的提問。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國家高新區誕生以來就肩負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在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重要優勢。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支持國家高新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高水平推進科技創新。推動更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創新基地平臺向國家高新區布局。引導園區通過聯合共建、跨境合作等方式,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標志性重大戰略產品。鼓勵高新區探索市場化和政府投入協同聯動的關鍵技術攻關機制,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參與國家、省級重大科技項目。
二是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產業。支持國家高新區聚焦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強鏈延鏈補鏈,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支持有條件的國家高新區深度參與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支撐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鼓勵高新區企業強化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新品牌孵化和新業務延伸。
三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鼓勵國家高新區實施一批引領型重大項目,強化新興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引導高新區加快實施一批應用示范工程,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規模化發展。支持高新區完善新興產業配套設施,健全專業化服務機制,強化精準化政策支持,引導新興產業有序發展,形成良好產業生態。
四是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支持國家高新區面向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未來產業。鼓勵高新區企業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礎前沿領域的研發合作,強化未來產業技術源頭供給。鼓勵高新區開放一批重大應用場景,以場景為牽引促進新技術迭代應用,加速培育孵化未來產業。支持國家高新區企業參與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謝謝!
經濟參考報記者:高新區是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融合地、匯聚地。立足新形勢新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從哪些方面著重發力,推動高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
吳家喜:謝謝您的提問。國家高新區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本質是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工業園考察時指出,高科技園區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承擔著重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國家高新區堅持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深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探索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高效協同的新模式、新路徑、新機制。
一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國家高新區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高新區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等。支持高新區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讓更多的企業牽頭開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二是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鼓勵有條件的高新區圍繞重點產業鏈,建設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中試熟化基地等,引進和培育一批市場化、專業化科技服務機構,完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服務體系,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支持高新區完善創業孵化體系,打造高能級孵化載體,以高水平科技創業帶動更多科技成果產業化。
三是推動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發展。繼續推動在國家高新區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試點,支持園區搭建產融合作平臺,舉辦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路演、項目對接等活動。支持高新區構建和完善種子基金、創業投資、銀行信貸、上市融資等金融支持體系。支持高新區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推動各類投資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謝謝!
新京報記者:中關村是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不僅產出了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還培育了若干萬億級產業集群。請介紹一下中關村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的工作進展和下一步工作考慮。
張宇蕾:感謝您對中關村的關注和提問。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十年前,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在這次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2019年、2021年、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向中關村論壇致賀,強調中關村要“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為中關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8.7萬億元,約占全國178家高新區的1/6,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萬家,上市企業498家,獨角獸企業108家,營收超千億的企業11家,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2023年1—10月,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6.7萬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9169.6億元,占全市47.8%;實現研發費用3175.9億元,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約26.15萬件,占北京市企業同期有效發明專利量的68.8%。
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后,中關村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統一部署,認真傳達學習,加快謀劃實施重點任務和項目,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努力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新質生產力方面奮力走在前列。具體有以下做法:
一是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夯實新型工業化的科技底座。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聚焦前沿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領域,從創新源頭和技術底層深入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涌現出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國內首個自主可控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等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
二是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高精尖產業發展能級。持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產業“雙引擎”,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人工智能、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等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人工智能大模型數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2022年創新醫療器械、AI三類醫療器械上市品種和數量均居全國第一,2023年已有3款創新藥、14款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聚焦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領域,前瞻布局細胞與基因治療、人形機器人、6G、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
三是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不斷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完善涵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隱形冠軍、科技領軍企業等各類企業的全鏈條全周期政策支持和服務體系。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大工程”,發布“獨角獸十條”政策,出臺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指引,精準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全力構建“大企業強、獨角獸企業多、中小企業活”的創新企業矩陣。
四是著力促進產業聯動升級,不斷深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和指導下,成立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在氫能、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共同培育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合作園區建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中關村論壇、京津冀供應鏈產業鏈大會、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等平臺作用,進一步深化跨區域協同創新與產業聯動。
下一步,我們將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支持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高新區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一是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充分發揮中關村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大合力,優化協同攻關的科研組織模式,率先實現基礎前沿領域領先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
二是要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圍繞重點領域構建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深入推進強鏈補鏈穩鏈,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攻關,建立體系化集群式協同創新機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要進一步培育世界級高精尖產業集群。推動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綠色智慧能源等產業集群規模能級躍升,在氫能、商業航天等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
四是要進一步構建開放創新生態。進一步強化中關村論壇國家級平臺國際影響力,實施外資研發中心16條措施,推動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引導作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謝謝。
中國證券報記者:上海張江高新區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戰場和上海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主陣地。請介紹一下張江高新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的工作進展和下一步工作考慮。
劉燮:謝謝您的提問。11月28日至1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聚焦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等 “五個中心”重要使命,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張江高新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圍繞“上海科技創新中心主戰場”和“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功能定位,以強化高端產業引領為導向,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增長極,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出更大貢獻。
一是堅持把先行先試作為核心任務,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改革突破。近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張江高新區改革創新發展 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若干意見》,力爭用三年時間,張江高新區基本形成統籌有力、權責一致、市區聯動、協調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打造主導產業初顯、專業服務突出、空間相對集中、生態充滿活力的高質量園區。
二是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責任擔當,持續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目前,張江高新區已經布局了1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有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上海張江數學研究院、上海數據交易所等一批創新機構。張江高新區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主動布局,動態梳理關鍵核心技術。支持企業構建創新聯合體,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
三是堅持把融合發展作為重要路徑,全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標桿。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世界級產業集群。2023年1—10月,張江高新區三大先導產業規模9576.5億元,約占全市的80%。大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傳統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綠色產業融合發展,實施產業互聯網平臺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推進綠色工業園區、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支持企業圍繞能源利用、資源節約、生產過程等加強數字賦能,實現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張江高新區綠色產業工業總產值連續2年增幅超過15%。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張江高新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上,還有很多短板和不足。下一步,我們將從三方面進一步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張江高新區高質量發展。
一是在科技創新上持續發力。以國家重大戰略為引領,強化在滬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深化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優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力爭產出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二是在產業集聚上持續發力。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整合優化。繼續實施三大先導產業行動方案,加快重點產業創新突破,持續推進產業補鏈、固鏈、強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新賽道,在未來產業領域加速布局,不斷提高張江核心競爭力。
三是在改革創新上持續發力。以改革創新為突破,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加大市級統籌力度,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責任化落實。強化創業孵化、成果轉化、專業培訓和投融資服務等專業服務能力。持續推進出入境便利化、通關便利化等改革試點。盤活用好存量土地資源,探索“工業上樓”等空間復合利用模式。
張江高新區將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圍繞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目標,不斷改革創新,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們也熱忱地歡迎,在座的記者朋友們和企業朋友們,到張江高新區來看一看,走一走,切身體會創新的力量,謝謝!
新華社記者:在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方面,國家高新區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請介紹下國家高新區在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方面的典型案例,下一步有何工作考慮?
吳家喜:謝謝您的提問。國家高新區已成為我國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主要陣地。一方面,國家高新區主動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京津冀7家國家高新區圍繞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共同打造一批萬億級產業集群,長三角36家國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過全國一半,粵港澳大灣區14家國家高新區催生了先進材料等一批萬億級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國家高新區通過園區共建、異地孵化、產業鏈協同等方式,強化東西合作、南北互動,推動解決區域不平衡問題,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深圳與哈爾濱高新區通過整體委托“飛地”模式共建深哈產業園區,“帶土移植”深圳政策,實現南北共贏。截至目前,深哈園區已成功復制深圳新型產業用地等45項政策;累計注冊企業395家,數字經濟企業集聚度達60%以上。
再比如,上海張江高新區與蘭州、白銀高新區通過“平臺+服務”模式,探索東西部科技合作新路徑。截至目前,蘭州、白銀高新區集聚各類生物醫藥企業200多家,實現產值200多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推動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深化跨區域合作。一是聚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推動高水平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支持國家高新區通過聯盟等方式,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項目共建、政策互通。引導國家高新區推動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等深度融合,共同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世界級產業集群。
二是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化推廣東西合作、南北互動機制。支持東部國家高新區與中西部、東北地區國家高新區設立跨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產業轉移示范平臺。引導更多國家高新區通過園區共建、異地孵化、飛地經濟等方式,輻射帶動欠發達地區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任務,請問國家高新區在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方面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方向是什么?
李有平:謝謝您的提問。近年來,國家高新區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國家高新區著力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元宇宙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數字化相關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3萬億元,占國家高新區總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占全國數字經濟總量近三成;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等電子信息類產業營業收入占全國比重超過40%。
二是產業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國家高新區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支持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大力培育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供應商。
三是數字化園區建設持續推進。總體上呈現出“5678”的特征。約50%的國家高新區部署數字園區、智慧城市建設,設立數字產業促進機構等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超過60%的高新區已經建成城市級數據中心,近70%的高新區建設了大數據平臺和政務信息共享平臺,超過80%的高新區建設了城市級云計算平臺。
下一步,國家高新區將聚焦數字技術創新,加快推進園區數字化建設和治理步伐。一是加強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推動國家高新區加強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與共性基礎技術供給,加大重點領域的應用場景開放力度。二是深入建設數字園區。加快推進園區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提升園區數字化治理能力。三是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規模應用,深化“5G+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培育“數字領航”企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綠色低碳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生態底色,請問在推動國家高新區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有什么行動和成效?
李有平:謝謝您的提問。長期以來,國家高新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近年來,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成效突出,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423噸標準煤,優于全國平均水平;60家國家高新區創建了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4家獲批碳達峰試點園區,9家獲批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14家獲批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一是規劃上先行部署。在《“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中,提出促進綠色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在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優化綠色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二是實施上穩步推進。國家高新區開展綠色發展專項行動,編制綠色發展五年行動方案,對國家高新區的碳排放和相關綠色指標進行統計、監測和評價,著力打造一批綠色低碳示范工廠和園區。三是評價上導向明確。在評價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和宜居包容性”方面,新增了“總綠地率”“園區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率”等指標,既衡量了園區排放溫室氣體總量變化趨勢,也反映出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對引領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國家高新區將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一是進一步聚焦綠色技術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開展綠色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積極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二是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企業和綠色低碳服務商,積極構建綠色低碳應用場景。三是加大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清潔能源使用、推進能源梯級利用力度,提高綠色碳匯能力。謝謝。
蔡丹:謝謝各位發布人的介紹,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