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中出受孕 中文字幕在线,可以自由侵犯的游戏,日本激情公妇厨房嗯嗯,白洁高义小说

工信先鋒事跡展示 > 集體

打造四型團隊 爭當工信先鋒

   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工業園區處于200910月成立,現在編人員6人,其中共產黨員5人,均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全處平均年齡37歲,是一個又紅又專的年輕團隊。

近年來,工業園區處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雙轉移”重大戰略部署,以推動欠發達地區產業園擴能增效,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為著力點,一手抓隊伍建設,一手抓服務效能,努力提升產業轉移工作質量,不斷開創省產業園建設工作新局面。據統計,2013年,園區實現工業產值4942.87億元,稅收176.42億元,分別是2008年“雙轉移”戰略實施前的76倍和34倍。2009—2013年,園區年度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以上,占粵東西北地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7.1%提高到2013年的17.3%。截至2013年年底,省產業園區累計為欠發達地區創造工業產值15471億元,稅收671億元,園區在崗就業人數達69.02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大幅提高,從2008年的3684.5元增長至2013年的7552.9元,增幅達105%。實踐證明,“雙轉移”和產業園區建設工作有效拉動了粵東西北地區經濟增長,有力促進了我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省產業園已逐漸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和促進當地勞動力就業增收的主要力量,是廣東探索地區科學發展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2011年,“廣東雙轉移取得新突破”得到社會各界充分肯定,獲評“廣東十大新聞”;2012年,在廣東省實施《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創新工作獎評獎中,工業園區處牽頭組織的“強化創新驅動,推動雙轉移三年初見成效”項目代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獲得經濟建設類唯一的一等獎,受到省政府通報表彰。近年來,處室黨支部還多次被委直屬機關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余人(次)受到國家部委、省政府和委機關通報表彰。

打造學習型團隊,思想武裝走在前

始終把強化干部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論素養作為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開展讀書學習活動。近年來,處室黨支部結合處務會、組織生活會等,堅持每周進行一次理論學習,組織全處同志著力開展黨的重大政治理論學習教育,認真學習領會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省委的有關貫徹精神,學習領會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增強黨性觀念,鞏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把全處同志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和委黨組的各項要求上來。同時,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和每年的“紀律教育月”活動,組織黨員干部重溫黨章、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進一步加深對群眾路線基本內涵的認識,開展好職業道德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增強為經濟、為基層、為企業“三個服務”的意識和工作責任感、使命感。2010年,處室黨支部積極響應黨中央和省委關于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號召,在全委率先成立讀書小組,踴躍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學習活動,不僅定期組織全處同志集中讀書學習,而且號召大家走進圖書館、走進每年一度的“南國書香節”,積極參加讀書培訓活動,廣泛學習科學發展觀理論、現代產業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法律法規等知識,并結合處務會、工間休息等各種機會,組織大家暢談學習體會,交流學習成果。注重調查研究,處領導有計劃分批次組織干部到服務對象——省產業轉移工業園調研和掛職學習,全面了解基層情況,學習基層工作經驗,確保每年至少提交一篇有指導意義的調研報告,著力培養全處同志出思路、出政策、出措施、出經驗的能力,不斷提高理論和業務水平。

打造服務型團隊,作風建設走在前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群眾方針,把企業、群眾贊成不贊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為思考問題、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為基層、企業和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謀利益。

決策系民。作為全省實施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戰略的牽頭部門,近兩年中,工業園區處共單獨和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修訂)各項政策文件30余件(次)。在政策文件起草過程中,全處同志自覺把“走下去”和“請進來”結合起來,不僅利用下基層的機會開展調研走訪,而且多次通過電話溝通和邀請園區代表來委座談等方式,加強與服務對象的聯系,在廣泛調研和征集基層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還多次召開省職能部門專題協調會議,共同出謀劃策,科學制定園區發展思路和目標,提出相關支持措施,切實為促進省產業園區擴能增效發展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

服務為民。粵北山區和粵東、粵西地區是廣東經濟發展的短板,工業園區處創新思路,大膽工作,精心指導,幫助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15個地市建設40個產業園區,并推動省在資金、用地、環保等方面對園區給予政策傾斜和強化指導,為促進當地經濟振興發展打造了強有力的工業引擎。“培訓進園區”活動是工業園區處連續多年的服務品牌,近年來,已為1000余家園區企業及2000余名園區和企業管理人員進行了園區管理知識、產業知識和政策法規的宣講培訓。為幫助園區破解“招商難”的問題,工業園區處積極發揮職能優勢,不僅利用省的招商平臺積極做好園區推介工作,而且引導行業協會和專業機構參與園區產業招商工作,吸引民營資本、各類企業、組織、機構參與園區開發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產業園累計引進工業項目3900個,總投資額達11769.31億元,分別是六年前的8倍和26倍。

作風便民。全處同志以實際行動提高工作效能,厲行勤儉節約,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工業園區處每年牽頭組織全省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目標責任考核評價工作,在確保考核重點和效果的基礎上,多次結合基層實際情況和園區階段發展狀況,修訂考核辦法。特別是2014年年初修訂印發的《廣東省產業園區建設管理考核評價辦法》,大幅精簡考評指標近40項,僅保留3項經濟發展指標和2項質量指標。評審過程中,同志們還通過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精簡工作環節,明顯壓縮評審時間和考核人員數量,有效減輕了地市和園區的工作負擔,受到基層一致好評。

打造創新型團隊,效能提升走在前

在實施“雙轉移”戰略,促進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工業園區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和委黨組的工作要求,切實發揮牽頭部門的主觀能動性,主動與省直部門、地市政府和產業園區協作配合,積極更新思路,大膽創新,以省產業轉移工業園為載體,實現了廣東省區域對口幫扶由“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重要轉變,為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廣東省“雙轉移”工作創新也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國家部委、兄弟省份和社會各界的積極關注。2011年,《經濟日報》在頭版報道了廣東省“雙轉移”的工作成效;《人民日報》2011年10月18日在理論版刊發專題文章指出,“雙轉移”戰略是廣東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

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把握并利用產業梯度轉移的客觀規律,切實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在欠發達地區15個地市統籌規劃建設40個產業園區,依托園區平臺使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全面結成合作共建關系,合作共建雙方不僅開展產業對接,同時開展人才對接,發展理念對接、管理模式對接等。此外,不斷創新完善合作共建體制機制,以構建利益共享機制為突破口,先后探索了扶持共建、兩地三方共建、委托開發、“飛地”建設等多種形式,著力打造區域合作的利益共同體。

創新資源分配機制。擺脫傳統的資金、資源平均分配,“吃大鍋飯”的方式,采取競爭性分配,突出扶優扶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不均衡手段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如圍繞省產業園擴能增效專項資金,通過公開競爭、股權投資的方式,從基礎設施建設、招商選資、產業集聚和企業創新等四個方面,對發展好、潛力大的園區擇優進行扶持;集中政策、資金、用地指標等各方面資源優先扶持產業轉移重點區域重點園區重點產業加快發展,著力構建全省產業梯度轉移大格局;建立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升降級制度,對在年度目標考評中獲得優秀等次的園區予以資金和用地指標獎勵,對考核成績滯后的園區實行“黃牌警告”和末位淘汰制度。通過競爭性扶持措施和園區升降級制度,有效激勵了各地各園區比學趕超的積極性。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大力實施“鄉賢回歸”工程,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外出鄉賢到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創業發展。建立園區、政府、協會三結合工作機制,廣泛發展社會力量推動產業轉移,行業協會作為專業力量參與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招商引資和規劃建設工作,全面提升產業轉移工作質量。推動各地積極利用“雙轉移”平臺,為產業扶貧開辟新渠道,河源市在產業轉移工業園打造富民工業園,引導全市貧困村籌資在園內建廠房出租,已累計分紅數千萬元,有效解決了大部分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長期不足3萬元的問題,獲得“第二屆中國消除貧困獎政策獎”。注重輿論引導,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南方日報》等主流媒體多次刊發或報道我省產業轉移實踐經驗和工作成效,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打造和諧型團隊,文明創建走在前

始終把以人為本、構建和諧作為團隊凝神聚力的基礎工作,積極參加機關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加強經信機關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和諧奮進的工作氛圍。弘揚園區文化,堅持以主流媒體和《省產業園專刊》、《廣東工業園》等刊物為宣傳窗口,借助全省“產業轉移信息系統”QQ群虛擬平臺和每年一度的產業園工作現場會,及時報道最新工作動態,認真總結宣傳各地建設管理園區的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為園區文化輸入正能量;推行年度園區服務星級評選,鼓勵園區開展服務環境綜合評比工作,引導園區爭創服務品牌,在全省經信系統形成了特有的產業園文化區。2011年,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東莞大嶺山(南雄)產業轉移工業園被團省委授予“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注重人文關懷,處領導帶頭落實談話談心制度,經常利用工作間隙與同志們開展談心活動,加強情感溝通,融洽工作關系,注重心理疏導和困難幫扶,同志之間友愛互助,形成團結協作的良好風氣。群團活動踴躍,黨支部書記、處室主要負責同志入選廣東省第十屆青年聯合會委員、廣東省直第三屆青年聯合會常委,處室3名同志分別擔任委直屬機關團委和機關團支部副書記,他們經常在工作之余積極組織和號召大家參與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富有經信業務工作特點的主題活動等,使全處同志在潛移默化中陶冶身心,強健體魄,以更加飽滿高昂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