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以私有云、航天云網和智慧企業運行平臺為載體,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共享。
航天科工全力打造以“互聯網+智能制造”為主題、面向社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航天云網。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現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作為骨干高科技軍工企業,航天科工同樣肩負著以“三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為著力點尋找和匯聚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歷史使命,除努力通過“三創新”推動自身轉型升級、二次創業向縱深發展外,還全力搭建能牽引和帶動國內企業實施“雙創”的社會化虛擬和實體平臺,匯聚國內經濟發展新動能。
建設創新創業平臺 集聚各類要素資源
航天科工創新資金應用模式,分別在北京和南京發起設立了兩個創投基金,還有兩支分別圍繞信息產業和激光產業發展的創投基金正在組建過程中。另外,為支持大型成套高科技裝備企業通過創新實現二次創業,正在籌建一個社會化金融租賃平臺。同時分別在北京市和南京市設立了兩個開放式創新創業園區,并開展了多次創新創業活動。
在建設創新創業平臺上,航天科工以私有云、航天云網和智慧企業運行平臺(簡稱為“三大平臺”)為載體,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共享,各種能力匯聚、分享、協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運用效率,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動“雙創”發展,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航天科工積極響應國家發展“互聯網+”經濟的號召,主動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新要求,全力打造以“互聯網+智能制造”為主題、面向社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航天云網。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集成與優化作用,將互聯網和產業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會經濟各領域中,通過分層協同、資源共享提升各參與方的核心競爭力,聚攏一批社會優質資源成為緊密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動態利益共同體,實現“企業有組織、資源無邊界”的目標。航天云網平臺既考慮了我國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企業的現實需要,也充分體現了集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創業平臺屬性。
提振地方工業經濟 助推工業轉型升級
航天云網上線3個月以來,注冊企業突破3萬家,分布在除澳門、西藏和臺灣外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涉及多個行業,其中裝備制造業8778家、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4521家、通信行業3433家、金屬制造業2931家、紡織業2560家,預計到年底注冊企業將達5萬家以上。截至2015年10月1日,航天云網平臺上企業已完成業務訂單數15173件,訂單業務交易額超過12.2億元。航天云網對地方工業經濟推動與提振作用已引起各級地方政府的關注,航天科工“航天產品智慧云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以屬地(北京市)第一的優異成績成功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江西省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的行動實施方案》,將依托江西航天云網建設江西省“互聯網+江西制造”公共服務平臺,三年內開展分層、分級、分類智能制造企業示范200家;福建省泉州市作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唯一一個地方試點落地城市,也已將云制造作為當地制造業業務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航天云網上線企業不僅有作為龍頭企業原材料供應和產業配套的大量中小型企業,同時也有若干全國500強知名企業和行業龍頭單位入駐,并取得了很多成功案例。例如,在企業級資源服務應用方面,廣東某企業利用在線3D打印模具,既方便快捷又給企業節省近2/3成本;在產業級協作服務應用方面,河北某汽車公司在線研發眾包,將以往3~4個月的設計周期大幅縮短至2個月以內,節省差旅、評審成本80%、時間成本60%以上。
在接下來的“雙創”工作中,航天科工第一將不斷深化內部“雙創”工作開展,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第二是完善線上“雙創”平臺與線下“雙創”實體平臺,讓“雙創”平臺發揮更大作用;第三是完成已經確定的新的線上“雙創”平臺與線下“雙創”實體平臺(包括已經明確的航天云網南昌“雙創”輔導中心建設和航天云網成都“雙創”輔導中心建設等);第四是與外國政府和企業合作,首期努力推動航天云網平臺在俄羅斯、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家落地,為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國際產能合作戰略提供基礎支撐;第五是進一步研究、探索、改進推動內部與社會“雙創”活動的體制與機制,充分發揮“雙創”支撐平臺作用的有效途徑。
承辦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