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必然少不了那抹最艷的中國紅,追尋紅色記憶、講述紅色故事、唱響紅色歌曲……成了五所人送祝福、迎國慶的深情表達。
打卡紅色地標,重溫偉大歷程
這個假期,打卡紅色地標成了五所人的一種新風尚。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展現著中共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一堂堂鮮活而又生動的黨史課在這里上演。中共一大會址、十九路軍陵園、廣東省博物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佛岡烈士陵園……到處都有五所黨員追尋紅色足跡的身影。
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穿越110余載歲月滄桑,烈士們慷慨就義的吶喊,依然在耳畔回響。“沒有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哪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認證中心黨支部王曉鐘讀完青石碑刻背面的《七十二烈士就義表》,不禁肅然起敬。
紅色旗幟從小就深深埋在每一個孩子心中。這個假期,聆聽紅色故事,接受精神洗禮,成了很多五所職工給孩子們安排的一堂必修課。“趁著國慶假期,把課堂搬到這里,孩子們的感受也會更加深刻。”仰望一方紀念碑、瞻仰一座英雄墓、打卡一處紅色地標,在實境體驗中更加真切感悟黨一路走過的偉大歷程,感悟偉大精神書寫的不朽奇跡。
走進紅色課堂,點亮信仰之光
國慶期間,以《長津湖》、《功勛》為代表的黨史題材影片火熱上映,我所職工紛紛攜家人、親友一起走進影院,通過大熒幕重返戰場瞬間、再現奮斗時刻,在光影魅力中感悟黨的光輝歷程,堅定理想信念,汲取前行力量。
“數萬將士,身著單衣、飽受饑寒,在硝煙彌漫中,把青春留在了那個冬天,卻守住了國家的尊嚴,守住了共產黨人的信念。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更要傳承好紅色基因,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看完《長津湖》,五所黨員被革命先輩百折不撓的精神深深打動。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李延年、于敏、張富清、黃旭華、申紀蘭、孫家棟、屠呦呦、袁隆平,這一串閃亮的名字熔鑄進九千五百萬黨員的共同血脈,成為激勵我們接續奮斗的不竭動力。“聽黨話、跟黨走,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就要往前沖,這些是他們的共同寫照,特別是黃旭華院士隱姓埋名為核潛艇事業奉獻了一生,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科研工作者要傳承下去的。”作為某重大項目工程師的田利春下定決心要把這種“忠誠、執著、樸實”的品格傳承好、發揚好。
翻開紅色畫卷,砥礪奮進力量
走進圖書館,吟誦紅色詩歌,唱響紅色歌曲,成為很多五所人“十一”假期的全新打開方式。“通過重溫黨史,我更加深刻感悟到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背后所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握緊歷史‘接力棒’,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是我們這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預備黨員王欣汝學習黨史后,干工作、搞科研的干勁更足了。
“悠悠千載筑華邦,代代英豪威名揚。潸潸百年運多舛,殷殷義士悲國殤。九州長夜雖未央,但見南湖舫火亮。驚濤狂嘯暗潮涌,縱踏巨浪亦開航。矢志初心終不忘,華夏兒女皆夢郎。他日遂圓中國夢,我輩何須憶漢唐。”預備黨員劉思嘉用詩歌表達出對祖國的無限崇敬和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