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左)在土坯房改造集中統建點上看望改造戶劉風英
江西省信豐縣在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央蘇區的“全紅縣”,信豐縣黨組織及廣大群眾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對敵斗爭。 如今的信豐縣,已是全國著名的“臍橙之鄉”,尤其是近幾年的變化,群眾更是看在眼里。說起縣委書記張逸,當地群眾夸他是蘇區干部好作風的忠實傳承者。正是他,憑借敢于擔當、創新克難的韌勁,帶領信豐干部群眾不懈奮斗,再創新時期“第一等工作”。 忠誠擔當的帶頭人 信豐自古就以“饒谷多粟、人信物豐”著稱。然而,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的意識卻導致這個縣在新一輪的縣域經濟發展中逐漸掉隊。 作風決定作為。2012年11月,張逸到任后,面對“欠發達、后發展”現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責任擔當,打基礎,管長遠,實施了“打造電子信息、新型建材、食品制藥等三大產值超百億元產業,建設城南生態新城和工業新城,主攻現代服務業這一增長點”的“三二一”工程,開創了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升級新路徑。 為實現工業大發展,張逸帶領全縣干部苦干實干,不到半年時間就在一片荒山坡建起2000畝的大唐工業園,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入駐。 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沒想到現在的干部如此之拼,用不到3年的時間干了10年的事。近三年來,該縣共推進重點項目建設200余個,拉動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00億元。 敢于碰硬的實干家 信豐在10年前修建了磨下橋,可因為橋另一頭的棚戶區房屋搬遷遲遲推動不了,大橋建好后一直沒有通車,成了“斷頭橋”,磨下棚戶區改造被稱為“最難啃的硬骨頭”。 兩年前,剛剛履新的張逸到磨下橋調研,看到建好多年的大橋成了亂糟糟的停車場,擺滿夜宵攤點,他為之心痛。 “一定要打通這座‘斷頭橋’,改善磨下棚戶區500多戶居民的生活。”張逸在縣委班子會上說。 一次次與群眾推心置腹的交流,一項項公平惠民、依法依規的舉措,如同一股股暖流在棚改戶之間傳遞。僅僅52天,98%的棚改戶簽訂了搬遷協議,沒有一戶因拆遷上訪。 磨下“斷頭橋”的打通,也打通了信豐縣干部連接民心的“最后一公里”。如今,5條“斷頭路”、4座“斷頭橋”全部貫通,成為見證信豐城市變遷的新標桿。 今年6月27日,信豐縣磨下棚戶區改造工程即將封頂。張逸利用周末,到現場了解小區菜場規劃情況。遇見的群眾說他是敢于碰硬的好書記,而張逸說:“只要是對群眾有益,再難的事我也要干!” 一心為民的好干部 “剛搬新家,還有什么困難,盡管告訴我。”前不久,信豐縣大塘埠鎮六星村特困戶陳仁姣,在新居迎來“書記親戚”張逸。 53歲的陳仁姣家境貧困,是張逸眾多結對幫扶特困戶之一,正是在“書記親戚”的鼓勵幫助下建起新房。如今,她又受益于縣里“油茶產業扶貧”政策,種植5畝油茶,辦起“綠色銀行”。陳仁姣說:“張書記對我家來說比親戚還親,他真是我們的好書記。” 其實,在信豐,像陳仁姣一樣受益于“油茶產業扶貧”的還有4000余戶特困戶。張逸帶領縣委一班人,從困難群眾的長遠利益出發,全縣新發展兩萬畝油茶扶貧基地。 張逸常說,對群眾的感情有多深,工作的動力就有多大,取得的成效就有多明顯——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2.7萬多戶農戶喜遷新居;推進學校改擴建,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建起17所公辦幼兒園,率先在全省實現鄉鎮公辦幼兒園全覆蓋……三年來,該縣實施民生實事280件,民生支出累計達45.55億元。(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記者 孟維偉 通訊員 繆春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