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中出受孕 中文字幕在线,可以自由侵犯的游戏,日本激情公妇厨房嗯嗯,白洁高义小说

地方工作

當前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 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 > 地方工作

上海印發《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17-06-16 09:31   文章來源:上海經信委

    2017年5月26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上海市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滬經信推〔2017〕275號)。通知全文如下:

  

各區經委(商務委)、科委(信息委)、有關企業、單位:

   
  為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規劃》、《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上海市加快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意見》、《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大力推進上海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入實施新一輪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戰略,我委組織編制了《上海市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落實。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7年5月26日

  

上海市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

  

為大力推進上海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入實施新一輪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戰略,按照中央《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規劃》精神,依據本市《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上海市加快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意見》、《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編制本規劃。

 

一、“十二五”回顧

 

“十二五”期間,上海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實施,2015年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為95.54。

 

1、兩化融合推動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調查數據顯示,本市制造業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重點環節信息化、數字化工具普及與應用進一步深化,有效推動企業創新能力增強。在研發設計環節,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已達到65.5%。其中,大型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72.9%,中小企業達到63.3%。在生產制造環節,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達到45.5%。其中,大型企業為50%,中小企業為44.5%。

 

2、企業信息化應用不斷走向深化

 

信息技術在上海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展,應用程度不斷深化,企業主要業務環節的信息化覆蓋率達到90%以上,絕大多數大型骨干企業已實現業務信息化全覆蓋,部分企業開始推進各環節信息化系統集成以及與上下游企業間業務協同。多數企業開始應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技術等新興信息技術,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應用率達到50%以上。

 

3、兩化融合相關產業環境不斷優化

 

“十二五”期間,兩化融合相關產業快速增長,產業結構顯著優化。2015年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2747.64億元,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1%;信息服務業增加值1753.49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產值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總量已突破60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60萬人;2015年新興的工業機器人產量2.11萬套,比上年增長23.1%。新型電子商務、網絡金融等新業態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6452億元,約占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的10%左右;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逐年降低,“十二五”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5.45%,下降率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名第二,超過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在能耗監控環節實現數據化管理。

 

4、兩化融合綜合支撐體系持續改善

 

“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不斷推廣,8家貫標試點通過達標評定,由48家試點企業、3家服務機構、1家評定機構和多家全國或地方性服務機構多方參與和協同推進的工作推進格局日益健全。兩化融合專項資金、政策法規、社會環境進一步優化;形成了“上海機器人產業聯盟”、“工業云創新聯盟”、“大數據產業聯盟”等組織;完成三批共30家智慧園區試點單位認定,楊浦科創中心、“浦軟匯智云”等孵化平臺,漕河涇開發區、市北高新園區等“智慧園區”建設發展取得新成效。

 

過去的五年,上海兩化深度融合取得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企業兩化融合缺少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信息化建設盲目性和投入動力不足問題較為普遍,特別是部分國企因績效考核等體制原因實施信息化改造意愿不強(目前全市企業信息化投入占比僅為0.3%),部分行業短時間進行信息化改造投入產出比不高。二是基礎支撐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如工業軟件、信息基礎設施、工控安全等工業互聯網相關領域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和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互聯網化轉型。三是開放共享合作的創新生態體系有待形成。支撐跨企業協同和組織創新的公共平臺、面向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性解決方案較為缺乏,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如CIO)制度及社會支撐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企業新模式新業態創新不足。

  

二、“十三五”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期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將持續、快速、融合發展,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上海產業轉型創新、全球科創中心建設進入攻堅期,全球卓越城市建設起步。把握產業發展“互聯、智能、綠色”新趨勢,促進生產方式變革,推動經濟轉型,是兩化深度融合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1、新興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國際產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大云物移智”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興工業科技不斷涌現,這些新興科技推進產業不斷融合創新,導致全球產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以數字競爭力為核心的新型產業競爭不斷加劇。美、德、英等發達國家實施“美國先進制造業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英國工業2050戰略”,不少發展中國家依靠低成本加速吸引國際投資,圍繞搶占制造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愈演愈烈。

 

2、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供給結構優化需求迫切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資出口放緩等挑戰,目前,東部沿海地區不斷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紛紛承接產業轉移。全國產業版圖的調整優化對產業升級提出新的要求,“十三五”時期亟須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技術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生產經營效率,改善產品品種結構,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

 

3、上海啟動新一輪創新發展,兩化融合面臨難得契機

 

未來五年,上海將深入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網絡強國戰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確立的戰略,同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繼續推動智慧城市和信息經濟發展,啟動全球卓越城市建設。上海兩化融合必須緊緊抓住機遇,加快新興信息技術在產業各領域的高水平滲透,提升產業的創新力、競爭力和輻射力;通過“互聯網+”促進產業的區域協作與國際合作,在更高層次上融入國內外產業體系。

 

三、指導思想、推進原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歷次中央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利用信息技術,提升上海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互聯網融合發展能力、資源集聚與利用能力、兩化融合支撐能力,促進產業的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服務化、集約化和國際化發展,以“融合、創新、開放、協同”為主線,助力構建信息經濟蓬勃增長、先進制造業強力支撐、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推進原則

 

1.市場主導、政企協同。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但更突出市場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對兩化融合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

2.分類施策、整體提升。針對不同企業、行業、區域兩化融合發展基礎、階段和水平差異,形成方法科學、機制靈活、政策精準的分類推進體系,推進兩化融合水平整體提升。

3.自主創新、產業互動。將傳統產業改造與新興產業發展相結合,但更突出產業創新。著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加快新型產業體系培育。

4、跨界融合、協調推進。兩化融合工作領域由制造業為主轉向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并舉,加強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互動。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末,本市初步形成以兩化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征的產業創新體系,各主要產業的互聯網融合發展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資源集聚與利用能力、兩化融合綜合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上海兩化融合發展綜合水平指數達到105以上,成為國家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區和全球先進“智造”高地。

 

——互聯網融合發展能力。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網絡制造、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快速發展,建立30個工業互聯網示范樣板工廠,培育300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應用項目,形成3個實踐示范基地、10個功能性公共服務平臺(標準、試驗驗證、人才培訓及安全檢測等),建設100家標志性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爭創2-3家國家級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涌現出20家以上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系統集成服務商。

 

——技術創新能力。企業利用新興信息技術開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能力顯著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化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0.5%,形成20家智慧園區示范單位;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5%,關鍵工序數控化達50%。

 

——資源集聚與利用能力。加快上海平臺經濟、綠色經濟發展,本市企業的全球資源集聚、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和資源精細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5萬億,新建20-30個工業云服務平臺、3-5個工業大數據平臺;本市各重點用能企業數字能源解決方案普及率達到90%以上,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相較2015年下降40%。

 

——綜合支撐能力。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發展、安全防護能力、企業組織管理模式創新能力顯著提升,4G與5G用戶普及率達到90%以上,千兆接入能力覆蓋率達到95%以上;以“大云物移智”等新技術驅動的信息經濟蓬勃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自評估、自診斷企業數達到1000家,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數突破100家。

 

附表:兩化融合“十三五”規劃主要發展指標四、主要任務

 

 

四、主要任務

以網絡互聯為基礎,通過對工業數據的全面深度感知、實時傳輸交換、快速計算處理和高級建模分析,實現智能控制、運營優化和生產組織方式變革,打造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

——夯實兩化融合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傳感器、過程控制芯片等的研發及應用,加快制造執行系統與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軟件的產業化。統籌全市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加快構建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推動NBIoT(窄帶蜂窩物聯網)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化工作,開展骨干物聯專網及運營平臺建設,分類分級開展專網應用。

——強化兩化融合標準引領。廣泛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診斷與對標引導,定量衡量企業互聯網化水平,制定發布重點行業、區域和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數據地圖,為政府精準施策和企業互聯網轉型提供重要依據。加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在本市重點產業和中小企業集群的推廣,推動企業業務  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促進企業管理能力提升,加速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發展。

——推動傳統產業應用模式創新。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與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鋼鐵化工、都市產業等重點產業,通過實施互聯互通改造、服務平臺建設、試點示范引導等,促進物聯網、工業云、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圍繞重點產業的工業互聯、數據互通和應用創新,實現制造業向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與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轉型發展。

 

五、重點工程

 

(一)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加快研發高端智能裝備。對接《關于上海創新智能制造應用模式和機制的實施意見》,培育智能制造應用新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應用新機制。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制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網聯汽車、互聯智能工廠、智能裝配包裝與物流、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應用,研發具有規?;瘧玫闹悄苎b備。

——加快建設數字工廠。加強企業研發、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數字化協同研發平臺、虛擬生產、網絡化控制系統、制造執行系統、自動化物流系統、商業智能系統等的應用,促進工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信息交互和智能協作;加快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等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機械、船舶、電子、家電、醫藥、食品等行業的制造工藝仿真優化和生產裝備智能化升級;推廣“數字工廠”整體規劃、生產系統仿真服務、虛擬產品設計與制造、資源評估預測和優化等服務。

 

(二)工業大數據創新工程

 

——鼓勵企業大數據應用。引導企業利用數據感知技術加強生產制造和管理經營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加強行業、市場和社會數據的收集整合,建立專業數據庫和大數據系統;推動工業大數據在質量、倉儲、物流、設備監控維修、行業管理等工作中的應用,實現對產品、市場和經濟運行的動態監管和及時預警,提高行業管理、決策與服務水平。

——建設行業大數據平臺。加快公共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實現產品、市場和經濟運行的動態監控、預測預警,提高行業管理、決策與服務水平。以生物醫藥、能源、鋼鐵石化、航空航天、金融、消費、征信等領域為重點,支持第三方大數據平臺建設,促進長三角、全國以至全球行業大數據資源在上海集聚,開展數據深加工服務,提供精益生產、精準營銷、智慧物流、節能減排、信用評估、互聯網金融等服務。

 

(三)工業云引導工程

 

——推廣行業云平臺應用。以裝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汽車、鋼鐵化工、都市產業等六大產業的研發創意、維修檢測、物流、管理、能源、商務等領域為重點,完善行業云平臺建設;引導大型企業對現有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進行“云”化改造,建設面向行業和產業鏈的公共服務平臺,帶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

——支持中小企業云平臺發展。構建提供設計服務、設備管理、物流管理和商務服務等在線集成服務的第三方或公共的工業云平臺,為中小型工業企業提供功能強、成本低、易使用、安全可靠的云服務;引導工業軟件企業加快由銷售軟件產品轉向以云平臺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工業云服務;開展中小企業云服務培訓,持續更新優秀信息化服務商和產品推薦目錄,修訂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指南。

 

(四)制造業“雙創”體系培育工程

 

——打造企業創業創新平臺。鼓勵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與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鋼鐵化工、都市產業等重點行業開放“雙創”平臺集聚的各類資源,加強與各類創業創新基地、眾創空間合作,面向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支持產業龍頭企業為主導的“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聯盟,實現跨界協同創新;鼓勵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形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環境;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支持創新工場、創客空間、社會實驗室、智慧小企業創業基地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培育和孵化具有新經濟特點的創新創業企業。

——完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以工業互聯網為重點,圍繞智能制造、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等領域,建設一批創業創新促進中心,推動共性和前沿技術研發、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打造貫穿創新鏈、產業鏈的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涵蓋研發、生產、檢測、交易等環節的綜合服務體系,完善現有的知識產權交易、企業信息化咨詢、軟件測評、安全檢測等平臺的功能;建設一批功能性服務平臺,支持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試驗驗證平臺,開展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評估驗證。

——加強園區創業創新體系建設。鼓勵臨港產業園、漕河涇開發區、虹橋商務區、市北高新園、浦東軟件園、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等產業園區發展眾包、眾創、眾融、眾籌、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等綜合服務平臺,構建一批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雙創”服務平臺;以張江、紫竹、楊浦、嘉定、漕河涇、臨港等制造業集聚區為重點,實施“互聯網+”產業集群行動,加快產業區域的集約化、網絡化、品牌化提升改造,推動產品研發設計工具、生產設備及零配件等資源共享,實現制造業產業集群制造資源在線化、產能柔性化、產業鏈協同化,打造智慧集群。

 

(五)綜合集成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企業集成管理與協同制造能力。鼓勵企業通過互聯網與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協同,實現生產經營各環節的協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構建企業間網絡化協同制造平臺,形成網絡化企業集群;鼓勵企業發展基于互聯網的C2M個性化定制,推進設計研發、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的柔性化改造,促進以用戶價值導向的從研發到量產的網絡制造模式,發展在線監控診斷、融資租賃、全生命周期運維和在線支持等新業務。

——提升企業系統解決方案能力。以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和行業綜合集成解決方案及工業軟件開發為重點,推動行業應用軟件與綜合解決方案向服務化、平臺化與智能化方向轉型;鼓勵企業以向工程設計、方案咨詢、技術服務與設備維護運營等環節延伸服務與提升價值為重點,大力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系統解決方案業務剝離重組,推動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專業化、市場化與規模化;支持面向生產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開展綜合性解決方案的研發與應用,完善面向企業間的互聯協同綜合解決方案。

——提升企業全球集團運營能力。支持企業依托互聯網強化全球資源利用、全球產業鏈整合、全球資本市場運作能力,構建全球集團運營系統,開展網絡協同設計、精準營銷、增值服務創新、媒體品牌推廣等,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鼓勵上海本地企業與國內外研發機構開展合作交流,創新合作模式,促進本地企業建立國際創新網絡。

 

(六)工業電子商務振興工程

 

——發展大宗商品電子商務。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優勢,結合“國家電子商務綜合創新實踐區”建設成果,在浦東新區等創新試驗區,推動鋼鐵、石化、農產品等大宗商品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逐步實現全球大宗商品集散能力。

——發展專業品類電子商務。聚焦上海優勢領域,推動金屬緊固件、電子元器件、生物醫藥、危化等專業品類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以及面向消費電子、智能家居、文化創意產品制造等領域的互聯網平臺發展。

——促進工業電子商務生態建設。鼓勵骨干制造行業借力電子商務,提升供應鏈協同效率,創新產品供給和客服交互模式,鼓勵中小企業與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對接;推動傳統商貿服務業、實體企業與電商企業的融合發展,推動O2O電商模式;優化電子支付、信用服務、安全認證等支撐環境,促進電子發票、電子合同應用推廣。

 

(七)綠色制造推廣工程

 

——推廣清潔生產模式。鼓勵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能源消耗數據的自動采集,在能源流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開展能效綜合評估、能源綜合管理、能源集成優化等應用;推廣鋼鐵產業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經驗,形成節能管理新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對產品生產、流轉、消費、廢棄等環節進行全過程監控,發展逆向物流和產品再制造,促進資源回收利用;鼓勵石化、裝備制造等產業大力推進環保第三方運營管理,加快企業能源依賴型的傳統生產模式轉變為節能環保健康的生態制造模式。

——發展能源互聯網。圍繞新型信息能源融合網絡建設,推動智能電網應用示范,支持電力企業建設智能發電、智能供電、智能用電等云服務平臺,實現能源的雙向按需傳輸和動態平衡使用;面向重點園區、商圈、企業集群等,推進冷熱電三聯供、風光互補供電等分布式能源管理平臺建設,提升區域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完善面向重點耗能企業和園區的能耗監控中心功能,提升區域能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區域能源互聯網系統建設。

——切實保障安全生產。鼓勵企業建立事故監測系統、應急處置系統,建設安全型企業;推進?;方y一編碼,建立?;贰⒚癖鞑膶崟r監控和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在食品、藥品產業推廣生產過程狀態監視、質量控制、快速檢測等技術,建立食品藥品安全控制與追溯信息系統。

 

(八)核心信息技術突破工程

 

——加快工業電子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加快高性能關鍵智能部件,如高端嵌入式可編程控制系統(PLC)、智能精密測量儀器、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控制器、變頻器等的研發,實現工程化與產業化應用;突破一批物聯網關鍵技術,聚焦支持微型和智能傳感器、短距離通信、智能系統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強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器件、物聯網等的集成應用。

——發展壯大工業軟件產業。以嵌入式操作系統、實時數據庫、工程中間件以及面向移動互聯網的新一代基礎軟件為重點,加大基礎軟件的研發及產業化, 增強基礎軟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和安全性,打造安全可控工業基礎軟件產業鏈生態系統;圍繞數字化研發設計、分析仿真、檢測檢驗、生產管控、監管維保等,形成智能化、集成化的行業應用軟件解決方案;鞏固已有領域優勢,突破工業軟件關鍵技術,形成支持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作的工業軟件產品和服務;加快推進工業以太網、短距離無線通信等新一代物聯網設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支持非關系型數據庫、分布式數據存儲、虛擬化、海量數據處理等關鍵技術研發,形成自主、可靠、完整的云計算和大數據軟硬件產品鏈。

 

(九)工業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按照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以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監管要求,加強工業領域安全檢查、風險評估、威脅信息通報等制度落實;以城市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與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鋼鐵化工等重點制造產業及電力、軌道交通、供水供氣基礎設施行業為重點,實施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具有行業推廣價值的安全解決方案,推進企業安全防護能力整體達標;加快建設具有國家先進水平的工業信息安全仿真測試、監測預警、安全審查、網絡攻防共性技術平臺,切實提升工業信息安全監管支撐能力。

——強化工業信息安全技術支撐能力。加強與國家工業信息安全保障專業機構、隊伍對接,支持研發工業信息系統、產品檢測技術和工具,開展社會化工業信息安全檢測評估服務,切實提高智能工業產品的漏洞可發現、風險可防范能力;鼓勵行業組織、科研機構、骨干企業面向工業領域邊界防護、運行監測、安全審計、信息防護等信息安全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產品研制和推廣應用,促進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產業支撐能力整體提升。

 

(十)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推廣工程

 

——加強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實施。加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在本市重點產業和中小企業集群的推廣,實現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自評估、自診斷企業數和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數雙提升。推動企業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促進企業管理能力提升,加速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發展;注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與智慧園區、電子商務等領域相關標準的融合。

——利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加強行業治理。廣泛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診斷與對標引導,定量衡量企業互聯網化水平,制定發布重點行業、區域和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數據地圖,為政府精準施策和企業互聯網轉型提供重要依據。

 

六、保障措施

 

按照《上海市加快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意見》、《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應用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要求,以治理、資金、人才、標準、合作為重點,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優化要素供給,形成與新形勢下兩化深度融合發展相適應的保障體系。

 

1、優化綜合推進體系

 

協同市區兩級信息化部門、行業協會、高??蒲袡C構等多元主體力量,明晰責任范圍,形成推進合力;發揮各行業協會、產業聯盟作用,動員企業積極參與兩化融合實踐;引導市級兩化融合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高??蒲袡C構加強技術和商業模式協同創新,實現“產學研用”聯動。

 

2、完善資金扶持政策

 

擴大資助范圍,將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等納入兩化融合扶持政策適用范圍;創新資助方式,將財稅支持方式由支持企業為主轉為支持平臺為主,由事前資助為主轉為事后評估補貼為主,由補生產、補項目為主轉向補需求、補人才為主;理順兩化融合投融資體制,引導各類市場資本投向兩化融合重點領域和區域。

 

3、培養引進產業人才

 

加大兩化深度融合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對關鍵崗位人才給予相關政策優惠,支持和鼓勵各區推行各具特色的人才扶持政策;開展企業管理者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培訓,依托骨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打造一批品牌培訓項目;以上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首席信息官聯盟為依托,促進企業間兩化融合經驗交流。

 

4、健全標準規范體系

 

圍繞智能裝備/產品、網絡互聯、工業云和大數據、行業應用等重點領域,按照急用先立、成熟先上、重點突破的原則,制定行業應用規范和實施指南;發揮行業協會、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準推進聯盟,協同推進標準研制與推廣;支持企業主導或實質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上海在國際和行業標準中的話語權。

 

5、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推動上海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廣泛合作,支持本市重點產業園區、骨干和新銳企業、高??蒲袡C構與國際領軍企業的全面交流和深度合作;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鼓勵上海企業“走出去”,與沿線國家企業開展兩化融合技術、標準、人才、產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強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兩化融合合作交流,促進技術合作創新和產業梯度轉移,建立區域兩化融合聯動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