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軟司: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等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既從側面凸顯了信息化在培育新動能促進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彰顯了黨中央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定決心。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的背景下,如何理解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融合發展新特征,如何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中國電子報從本期起推出“深化融合發展,推動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專欄,邀請行業主管部門、研究咨詢機構、業界專家撰文,闡述新時代兩化融合的新內涵和新特征,為創新推進兩化融合、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和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均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兩化融合戰略部署的延續和深化,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一脈相承,為新時代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賦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標志兩化融合進入了新階段。
一、深刻理解關于融合發展的論述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黨中央立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緊緊把握新時代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審時度勢,深刻理解、準確把握互聯網發展規律,瞄準“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出的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典型特征。互聯網是基礎、是平臺。互聯網通過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高速連接,促進信息的自由流動,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催生了新模式新業態,是價值的創新過程。同時,互聯網賦予企業配置全球范圍內研發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能力,使基于網絡的協作式分工成為可能,推動生產關系產生變革。大數據是引擎、是動力。互聯網時代,數據的驅動作用日益增強,正在以數據為核心不斷催化和重構生產要素,將促進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信息生產、信息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加速轉變,從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人工智能是主導、是趨勢。通過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精準執行,實現了對生產、交換、消費中隱性數據的顯性化和技術、技能、經驗等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推動形成了“數據-信息-知識-決策”的數據智能流動閉環,代表著智慧社會的發展方向。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振興實體經濟重在做大做強制造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工業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產業技術水平越來越接近全球前沿,整體上處于技術追趕的后半程。但我國制造業領域供需結構錯配的問題仍然存在,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壓力不斷加大,亟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我國制造企業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亟須提升工業品附加值,優化企業業務流程。
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正進入戰略攻堅期,要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將實體經濟發展從量的積累、點的突破逐步轉為質的飛躍和系統能力的提升。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給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落實到制造業領域,就是要深化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深化融合發展,能夠推動轉變發展方式,催生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推行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制造業發展模式加速變革;能夠推動優化經濟結構,培育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行業,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產業加速邁向中高端水平;能夠推動轉換增長動力,補齊平臺支撐、應用水平、創新能力等短板,促進提高制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更好的質量、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付、更多的滿意度,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二、充分認識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在新一輪產業革命背景下,萬物互聯、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智能主導的特征日益明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正成為推動新技術創新、新產品培育、新業態擴散和新模式應用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實體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選擇。
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有力抓手。發展實體經濟,重點在制造業、難點也在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關鍵是要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產業支撐。
融合發展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進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發展智能產業,是促進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培育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高端制造”跨越的必然選擇。
融合發展是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焊接點。我國是制造大國、網絡大國,推進融合發展,有助于從生產方式、組織管理和商業模式等維度加速重塑制造業,充分發揮兩個大國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最終實現我國在新工業革命中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跨越。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近年來,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等頂層設計文件依次出臺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啟動實施,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穩步推進,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線運行,工業APP逐步商業化應用,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在激發“雙創”活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已初顯成效,但仍存在平臺支撐不足、應用水平不高、安全保障有待加強、體制機制亟須完善等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搭建良好發展環境、夯實融合發展基礎、推動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我們將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經濟會議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編制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打造兩化融合“中國方案”。以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為主線,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強化融合發展基礎能力,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培育制造業新生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產力,為融合發展搭建良好發展環境。
二是夯實融合發展基礎。持續推進“寬帶中國”建設,做好網絡提速降費工作,加快推進5G研發和產業化,完善融合發展網絡基礎。以IPv6規模部署為契機,加快下一代網絡建設,推進工業領域IPv6的應用。實施工業技術軟件化行動和“芯火”計劃,突破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關鍵技術和產品瓶頸,發揮我國在互聯網應用、智能終端、網絡設備等領域的比較優勢,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技術創新的整體性突破,夯實融合發展技術產業基礎。
三是推動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推進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實施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制造業“雙創”平臺、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試點示范,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培育基于平臺的實體經濟新生態,實施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實施制造業“雙創”專項,培育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推動互聯網企業構建制造業“雙創”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大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民爆等重點行業智能制造推廣力度。持續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建設和貫標推廣,以標準引領企業戰略轉型、組織變革和管理創新。